因为宣太后在家一直和福宝待在一起的关系, 原主的家人为了维持住自己在福宝面前的形象,根本没有办法做什么。
但凡他态度差一点, 宣太后这个戏精就去福宝面前卖惨。她一卖惨, 福宝就觉得家里人太过分了。
于是这段时间,家里靠着福宝弄到的进项都少了许多。
老太太觉得不能在这样下去了
“上回我和福宝说家里缺钱,福宝却说大丫头告诉她家里还有五十两,暂时够用, 她要去忙别的事情。”
老太太觉得这是福宝找的借口, 是不满他们那样对待大丫头, 才敷衍推脱, 不肯帮忙。
再这样下去福宝得被大丫头教坏了, 他们得想个法子把人弄走。
老太太想出来的主意是把人嫁了。
也不知道大丫头把之前的五十两藏哪儿了, 他们怎么翻也没找出来。不过想想福宝能给家里带来的钱, 他们觉得没必要为了五十两一直留着大丫头。
告诉媒人大丫头手里有五十两, 肯定多的是人愿意娶她。等把她嫁出去了,再让福宝多弄点银子回血。
然而老太太不知道, 她在琢磨把宣太后弄走的时候, 宣太后也在琢磨把福宝弄走。
福宝心里最重要的是她爹娘,而不是一整个大家族。那就好办了,她爹娘软包子脾气, 回头可以一起带走,他们肯定不会闹事。
而且到时候也不一定是他们离开。
等到这一片战乱起来了, 附近的村寨就会人去楼空。很多人家都选择往太平的地方逃难, 她完全能等到那个时候再占领这片区域, 作为据点练兵打出去。
只要在全家决定逃难离开的时候,把福宝和她父母留下就行。
制定好了计划,宣太后开始忽悠福宝给她搞点人才。
先借口带福宝去城里玩, 带着人在周围村镇乱跑。目的就一个,找出合适的人才。
宣太后告诉福宝
“村镇里好多人都很可怜,他们因为是孤家寡人没有亲友帮衬,日子过得艰难。我们去看看他们里头有没有人有打仗或者当官的天赋,这样回头就可以直接招揽了。”
宣太后没指望大家现在就跟随她搞事,而是告诉那群人,还有她这么一号人物。
等到周围村子都开始逃荒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开始选择了。是孤零零上路,还是来投奔她。
独自一人逃荒太危险,哪怕跟着村里人走也不安全。但凡有点抱负的,都会选择拼一把。
宣太后有自信折服他们。
福宝听了她的话,脑子里自动给“孤家寡人”和“有一技之长”画上等号。她想,堂姐说的对,这样的人太可怜了,可一定要有能力啊。
于是他们转悠一圈下来,离谱地找到了一大堆人才。
大部分都是底层将领那种,上了战场大约也只懂拼杀的。不过问题不大,现在缺人手,什么都不嫌弃。
老太太张罗媒婆的时候,两人在招揽人才。老太太终于和媒婆挑中一个合适的目标,想把宣太后嫁去那家的时候,战乱慢慢波及过来了。
媒婆上门的那天,左等右等也没等到宣太后回家。
看到福宝自己回来了,老太太问道
“你堂姐呢”
福宝心虚地垂下脑袋
“不知道,她好像说她去城里有事。”
老太太心里一个咯噔,死丫头该不会是在城里找好了婆家,不回来了吧
等了几天也没等到人回家,老太太骂骂咧咧气了个半死。
她本来都和人说好了,大丫头带着五十两嫁过去,她家彩礼只收三十两。这样相当于拿回来一大半,现在倒好,五十两全亏出去了。
其实不止,这些天福宝没给家里带钱,那都是因为能卖钱的东西全便宜宣太后了。
宣太后在孤寡村民里发现了几个已经快过不下去的男女,带着他们直接去了山谷定居。
她有钱,养得起这些人。正好他们来了就先给她干活吧,搭建屋子、开垦田地之类的,他们都可以做。
在战乱波及到这里之前,宣太后准备多屯点粮食。所以金银钱财都拿去买粮了,免得日后想买都买不到。
这些跟她过来的村民来自不同的村落,他们去自己村子里收购粮食还能压价。
村里人以为他们是找到了帮人买粮换取微薄抽成的门路,倒也没多想。像他们这样没有亲戚帮衬的,再不自己找点路子赚钱,饭都吃不饱。
谷内的存粮一日日增加着,有粮有铁,现在就差人了。
终于,他们等到了战乱的消息传过来。
宣太后开始带着她调教出来的将领预备役募兵。
在人心惶惶犹豫着要不要离开家乡的时候,家乡出现起义军,说是要组织乡民抵挡即将打过来的敌军。
大部分人是不看好的,会觉得根本打不过,然后选择跑路。但也有舍不得离家的和有血性的人,愿意加入义军,一起共同进退。
宣太后觉得问题不大,大家不信任起义军就是觉得起义军打不过敌军,那只要证明他们能打过就可以了。
她给将领安排了任务,带领新兵去攻打附近的匪寨。
这片区域的匪寨不是很多,却也骚扰百姓很长时间了。
如果能收拾掉匪寨,就证明了他们的战斗力。便可以得到百姓的信服,愿意来参军的人会更多。
除了之前的匪寨外,还有一些最近这段时间才趁着局势乱起来落草为寇的百姓,也可以一起打了。
军队领命而去,没过多久就带回来了好消息。
宣太后“不错,将消息传出去吧。”
干了好事不宣传的是傻子,她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她们军队干了什么造福乡邻的大好事。
起义军便这样一点点经营了起来。
很快周边村镇就都知道他们这里出了一个一心为民的义军,义军发誓要守护家乡土地,不让敌人侵犯。
虽然仍有很多人家选择逃亡别处,但好歹选择留下的人变多了。甚至有人听了消息重新跑回来,想着人离乡贱,能在家乡待着就别乱跑。
原主一家却觉得义军不靠谱。
老太太拍板决定要走人
“我娘家那边在蜀中,太平得很,敌军打不过去,咱们趁着现在敌军没打过来赶紧跑。”
这是下定决心要走了,谁也劝不住。
家里人习惯了听老太太的话,只好把能带的东西都带上,去投奔蜀中的亲戚。然而走到半路他们就发现福宝和老二夫妻不见了,不知道是走散了还是别的什么缘故。
一家人在附近找了半天也没找见人,甚至折回村子里去问了一遍,依然一无所获。没有办法只好继续上路,重新去往蜀地。
福宝已经丢了,他们不能再承受更多的损失,现在只能赶紧去安全的蜀中避难。
福宝一家去了哪里呢
那天晚上福宝叫醒了爹娘,告诉他们留在家乡能有大富贵,她不想离开。
如果是别的小孩子这么说,爹娘当然不会信。可这是福宝,福宝说的话从来没有假。
想到女儿的神奇体质,他们一家应该不会有危险,于是咬咬牙决定听从福宝的建议去投奔起义军。
临行前本来应该留点记号告诉其他人他们是自己走了的,但福宝她娘想到这些年家里对福宝的压榨,恨得牙痒痒。
她不仅没有带着婆家人一起走,还把周围弄得乱糟糟的。伪装成福宝被人掳走的样子,免得这群吸血虫再找过来继续吸血。
之后,一家人连夜赶到了山谷,见到了宣太后。
“大丫头”
夫妻两个都懵了,完全没想到大丫头会是起义军的首领。
宣太后没空和他们寒暄,让人安排他们去谷里定居下来,就拉着福宝离开了。
有难民涌入了他们这片地区,现在是搜罗人才的好时候啊
另外有些村庄的人都跑光了,但他们不少人因为负重有限,家里的粮食并没有全部带走。
眼看着那些百姓几年内回不来,甚至一辈子肯定都不会回来,就在逃难的地方定居了。
与其把粮食白白放着腐烂浪费,不如他们收集过来充作军粮。
这段时间起义军可忙着呢。
又要打击山贼又要练兵,还要采矿炼铁。还是那个问题,人手不够。
幸好难民来了。
难民比百姓更好招揽,只要给他们吃饱饭,他们大多都是愿意参军的。
宣太后的军队人数开始以几何倍增长。
人太多了也是一个问题,闲着容易生事。所幸在练兵初见成效的时候,敌军打过来了。
那还等什么迎战啊
将领谋臣们齐聚一堂,询问主公